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米乐体育M6官网 > 新闻动态 > 为什么宝宝总夜醒? 辅食越喂越挑食? 崔玉涛说: 慢下来, 等等孩子!
为什么宝宝总夜醒? 辅食越喂越挑食? 崔玉涛说: 慢下来, 等等孩子!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8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当妈后,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:

精心挑选的早教玩具,宝宝玩两下就扔?

严格按照时间表哄睡,娃却越哄越精神?

照着网红食谱做辅食,宝宝扭头紧闭嘴?

看着别人家同龄娃会这会那,心里急得像热锅蚂蚁?

别慌!著名儿科专家崔玉涛医生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:最好的早教,就在每天的生活里;最有效的养育,是慢下来观察和回应孩子独特的“信号”。别被焦虑带偏,孩子有自己的成长时钟。

一、哄睡难?不是娃作妖,是你没看懂他的“困困密码”

崔玉涛反复强调:宝宝的睡眠能力像小树苗,需要时间慢慢长。强求不得。

“困点”比时钟准:别死磕“必须7点睡”!仔细观察宝宝专属的困倦信号:揉眼睛、打哈欠、眼神发直、对玩具失去兴趣、有点小烦躁。抓住这些黄金窗口期,哄睡事半功倍。错过了,宝宝反而会“闹觉”,更难安抚。

环境魔法超简单:什么高大上的哄睡神曲?不如先做好基础!调暗灯光(小夜灯足够)、保持相对安静、舒适的室温(摸摸宝宝后颈温热无汗就好)。崔医生常说:“营造昼夜分明的环境,就是最好的睡眠引导。”

“自己睡”不是梦:别一哼唧就立刻抱起来。试试轻拍后背、温柔哼唱、或者只是安静地陪在旁边。给宝宝一点尝试自我安抚的空间,你会发现他比想象中更有能力。当然,哭闹厉害时,及时的拥抱和安抚必不可少。

二、辅食大战?放下勺子,让宝宝的小手当主角!

喂饭像打仗?崔玉涛的理念是:吃,是本能;探索,是学习。把吃饭的“主动权”适当还给孩子。

别急,慢慢来:从细腻的米糊到软烂的小块,遵循“由少到多、由稀到稠、由细到粗、由单一到混合”的渐进原则。刚加辅食的头几个月,奶仍是主食,辅食是“体验课”,别本末倒置。

“脏乱差”是勋章:允许宝宝用手抓面条、捏西兰花、把米糊糊满脸!这种感官探索无比珍贵,是认识食物、爱上食物的第一步。铺好地垫,穿上围兜,淡定围观就好。崔医生笑言:“孩子吃得脏,大脑发育忙。”

读懂“饱饿晴雨表”:宝宝扭头、紧闭嘴巴、推开勺子?别追着喂!这是他在清晰表达:“我饱了!” 尊重这份表达,就是保护他天生的饥饱感知力,避免未来挑食、厌食。记住:“吃多少,孩子说了算。”

三、早教迷茫?最好的“玩具”就在你身边!

早教班不是必选项。崔玉涛认为:充满爱和回应的日常生活,就是最肥沃的成长土壤。

家务活=早教课:洗菜时让宝宝摸摸凉凉的水和滑滑的菜叶;叠衣服时递给他一块小毛巾“帮忙”;扫地时给他个小刷子模仿。这些真实的感官刺激和模仿学习,比闪卡生动一百倍!

“废话”里有黄金:别担心宝宝听不懂!“妈妈在给你换尿布哦,小屁屁真干净!”“看,红色的苹果,圆圆的,摸起来滑滑的。” 持续、清晰、充满爱意的语言输入,是宝宝未来语言大爆发的基石。当个“话痨”妈妈/爸爸吧!

慢下来,用心看:与其焦虑孩子“应该”会什么,不如蹲下来,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。他为什么盯着那片树叶看那么久?他为什么反复把积木推倒?观察他此刻的兴趣和能力,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和一点点小挑战,这才是真正“因材施教”。崔医生提醒我们:“育儿不是赛跑,享受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每一刻风景更重要。”

> 生命的成长如同花开,自有其时节。

> 在崔玉涛医生眼中,育儿不是塑造盆景的精细修剪,而是为幼苗提供阳光雨露的耐心守候。少一些刻意的“教”,多一些用心的“陪”;少一分追赶的焦虑,多一分等待的从容。当你放下育儿书上的条条框框,真正看见眼前这个独一无二的小人儿,读懂他咿咿呀呀的“婴语”,回应他伸出的小手——最好的教育,早已在你们彼此温暖的日常互动中悄然发生。孩子的成长,终究不是一场竞速赛,而是一段需要父母带着爱与耐心共同完成的旅程。